古今年俗差异有哪些 春节习俗过去和现在的区别

街头等故人2022-08-18 15:07:243705

古今过年习俗的异同,现代过年习俗和古代的差别,古今春节区别,我国南北方春节习俗有哪些差异,南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差异。

本文导航

过年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按时间,老年间习俗是

腊八煮粥,祭祀先农、先祖,也称腊祭,相传也是释迦得道成佛之日。宋后从祭祀大日演变为民俗味更浓的节日,喝腊八粥,还有泡腊八蒜(绿色的,过年吃饺子极其棒),奏响春节的序曲。

祭灶

民谚:二十三,糖瓜粘。是民间流传及其广的习俗,家家在这天祭祀灶王爷,供糖果,傍晚焚烧旧灶画,同时请(贴)新灶王像,祈求上天言好事,下届降吉祥。祭灶的日子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分别是23、24、25三日。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北方成为扫房,南方称为掸尘,打扫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表达除尘、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字、都是年前可以做的。

除夕守岁

俗称熬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如今都被团年饭和春晚取代,但基本取的也是守岁的的意思,一定要守到0点敲钟

接下来是拜年

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给本家拜年

初二:给岳家拜年

初三:拜亲戚

如今,单位组织团拜,个人有电话、短信、贺卡拜年等手段,老年间一定要上门,带些贺新的礼物

年后还有破五之说,就是家中的过年的水一定要初五后换(储水而言),如今都是自来水也无次说法,但有的地方给鱼缸换水浇花什么都在初五之后,也是遵循这个习俗。

最后送个童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尘日;

二十五,炖豆腐,二十六,炸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白肉馍馍馋馋你!

中国南北过年习俗与差异

  1、 送灶

  腊月二十四送灶,至今仍是中国南北许多城镇乡村居民过年的第一个大关目。不过,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却很少或几乎不再进行(郊区农村除外)。关键是现代生活中的灶与炊,已与古代的土灶炊煮根本不同,灶王爷的地位变了,重要性减弱了,不但灶君,就是整个神鬼系统,与人的关系也不像古代那么密切了,城市人祭灶送灶以与天帝神鬼沟通的需要和热情自然大减。

  2、守岁

  除夕虽在新年的前一天,但却算得上是过年的第一个高潮,而今依然如此。一切的节日准备在此夜必须完成,明天将另有一系列活动,家庭主妇们也要好好休息暂不忙碌,于是,年三十往往成了最忙乱的一天,对于上班族来说,尤其如此。 除夕的传统过法,有较多的仪式,如挂像祭祖、供奉神飨,乃至跪拜磕头、鞠躬行礼等等,这一套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很流行,特别是在一些乡绅之家。如鲁迅小说《祝福》所描写的绍兴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就极典型。 现代的趋势则是这一套由简化而渐趋消亡,但变化的速度并不平衡,有的地方,有的人家,变得慢一些,还能看到旧仪的片段留存。至于传统带有驱鬼避邪巫术意味的挂青松,悬桃符,贴门神,放爆竹等等,则有变形的保存。现代人仍喜欢在新年期间置门松,挂青蒲,在室内插鲜花,在门上贴春联春画(内容如招财进宝、福禄寿三星、关帝、观音)或倒过来的“福”字;仍喜欢放鞭炮或烟花,近年来烟花的花样和大小,都有很大发展。但现代人做这些,多数只是为了美化环境,为了增添喜气,为了自己愉悦,很少或几乎不再关注传统的祈求禳祝和驱逐鬼祟的含意。在民俗传承中,形式留存而内涵变异,老传统与时代因子巧妙结合,可以说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拜年

  传统的拜年是加强和润滑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现代人对此认识更深,行事亦更为自觉,故此风至今不衰,且有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原本亲戚朋友、同事师生之间的过年走访基本照旧外,也继承了“团拜”的形式,即在某个范围或团体圈子之内,选择一个地点,约定一个时间,作有组织的集体互拜。这既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又可简化和减少个别走访的程序和时间。而且这样做,在非常亲密的人之间也并不形成约束,团拜之外,仍不妨单独走访。行之既久,团拜形式也稍有变化,大抵是改成正式放年假之前,在各单位或团体举行联欢,此日,凡能出席者都会出席,甚至可携带家属(主要是未成年的孩子),联欢会上,单位首长讲话,同事聊天,表演一些节目,吃些糖果花生,既是年终的告别,也算新年的团拜,此种做法日渐盛行,有形成风俗之势。有的较大单位,为避免下属给上司拜年的繁冗,还实行一定领导层的团拜。往往是在年前择定一日,各级官员皆到,进行简单仪式,互致年终慰问和新年祝贺。而由国务院、人民政协主持的春节招待会,虽是一次政治性活动(溯源也许可追至古代朝廷的元日朝会,但性质和形式已有根本不同),同时也有藉会见各界代表而向全国各界拜年之意——主持者的讲话中,往往直接点出这层涵义——至今也已形成习惯,向新民俗演变着了。 年假时间有限,而需要拜年的对象又多,有的还不在一地,怎么办?中国古人早就采取送达名刺(上书本人名字、籍贯、官职及敬贺语)以代亲临拜谒的办法。最初的名刺用途只是为通报姓名,与拜年尚无关联,这在秦汉时代就已出现,隋唐时,谒见长者贵人,也往往先是投刺,得到允许才正式拜会。至宋代,开始将名刺用于年节的拜贺,但并不限于过年。周密《癸辛杂识》云:“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 这里说的是“节序交贺之礼”,可见用得颇广。同书又说:“今时风俗转薄之甚,昔日投门状有大状、小状。大状则全纸,小状则半纸。今时之刺,大不盈掌,足见礼之薄矣。”看来,宋人的名刺发展到后来,其大小已颇像今日的名片了。送名刺对完成礼节而又节省时间,自有很大好处,但用滥了却也蜕变为冷漠的客套虚礼,为人所诟病。到了现代,由于书写载体的进步,再结合外来的经验,便发展出贺年片和贺年卡来。这样,不但一国之内可以通过邮政方便地贺年,而且给世界各地的朋友贺年也不再是难事。前几年,中国电讯事业发展很快,电话开始普及,费用逐步降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便又转而采用既快捷又省事的电话拜年手段。近年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电脑进入千家万户,于是,从网上发贺卡拜年已极为寻常,拜年的民俗行事遂进入无所不能的虚拟空间。这也非常符合节约纸张、节约可贵的木材资源的理念。

  迎财神

  迎财神是过年行事的重要一项。这项活动以往就有,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许多地方志

  上有年初五迎财神的记载。迎接的方式很多,可以到寺庙磕头献金、行礼祝祷,也可在家中燃烛挂像,焚香膜拜。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正月)五日,接财神,用鲜鲤担鱼呼卖,曰‘送元宝鱼’。至暮轰饮,曰‘财神酒’”。 这是带有祈求巫术意味的举动。北方在这天则有“过破五”和“送穷”习俗, 前者规定年初五有不能打破器皿和说不吉语,后者以一定仪式恭送“穷鬼”,应属禁忌与禳祝性质的活动。无论祈求、禁忌、禳祝,动机都在于驱逐穷困,企望财富。因为迎财神是个吉利的日子,许多商家对此均极重视。往往前一日即为财神设祭,长桌上供以鱼肉果品,点上香烛,由老板率领店员逐一叩拜祷祝,然后燃放爆竹。次日店铺开门,可望能发利市。而跳加官、舞财神和唱喜歌者,即以此日在店门前表演、乞讨,店家不得哄赶拒绝,要给表演者年糕吃,或给一些钱。

春节习俗过去和现在的区别

  主要在于时间不同。

  春节是农历的新年,岁首的正月初一,俗称“过年”,现在则称之为“春节”。据《前汉书·律历志》记载:“春,蠢也。”“蠢”是昆虫活动的意思,在古代,春、蠢同音同义,春来虫动,幼苗吐绿,万物兴旺。《公羊传》又注说:“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道,法象所出,昏斗指东方曰春。”而“节”多指节气,是按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地球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它反映了季节变化、气候特点、物候现象的规律,春与节连在一起,就是这一年之首、月之首、日之首。意味着春回大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在古代虽称正月初一为春节,但正月初一应从哪天算起?据《史记》所载,在汉武帝时才规定孟喜月的第一天,称之为春节,自此历代相沿未改。1912年实行公元纪年后,农历正月初一仍是传统的春节,只是将公历的1月1日称为“新年”或“元旦”而已。春节最早也叫“度岁”,有史书将农历年的除夕称作“分岁”,也是有其来历的。在夏至商代,人们称木星为“岁星”,以它走完一宫定为一岁。这就是把年称为“岁”的开始,岁岁之交就叫“分岁”,而不叫“过年”。“分岁”之后每人的年龄便长了一岁。至于“年”的起源,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宣布采用阳历纪年,但民间仍习惯于夏历习俗。民国二年(1913年)7月,时任北京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袁世凯送了一份四时节假报告称,辛亥革命以后,阴历被阳历替代,但从“我国旧俗,每于四时令节,游戏祈戏,比户同风。固作息之常情,亦张驰之至道,本部(指内务部)征采风俗,衡度民时,以为对于此类习惯,……应明文规定,俾有率循,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但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夏节、秋节和冬节均没有得以保留下来,但正月初一的“春节”却得以沿袭下来。

北方和南方的春节习俗有什么不同

  北京年俗:新正节日期间,北京有特殊的庙会和贸易、游乐场地。

  上海年俗:十五元宵,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

  天津年俗: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以示正在剁"小人"。

  广西年俗: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

  山东年俗: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

  广东年俗:潮汕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东北年俗: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

  福建年俗:厦门在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陕西年俗: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

  湖南年俗:在湘潭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

  腊月25:接玉皇

赶乱岁

照田蚕

  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中人论坛献上:

狗年壁纸帖

  腊月29: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30除夕:贴门神

贴春联

放爆竹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中人论坛献上:

狗年对联

  正月初一:拜年

占岁

贴画鸡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中人论坛献上:

春节会员拜年帖

  正月初二:祭财神

  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中人论坛献上:

新年短信汇总版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

禁食米饭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北方跟南方过年习俗有什么不一样

南北方过年习俗差异在北方人会吃饺子,包饺子,而南方有些地方会做年糕,有些地方会打火锅。因为我们国家的面积很大,所以每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风俗都是不一样的,南方和北方人在过年的时候也会有着不同的过年习俗。不过不管对于哪一个地区,过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在过年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的活动。因为新年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所以大家在过年的时候都会吃很多好吃的东西。

虽然每一家的年夜饭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同一个地区的年夜饭总是会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南方和北方在过年的时候,则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差异。比方说北方人在过年的时候家里的饭桌上一定少不了饺子,因为北方人非常的喜欢吃饺子,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平常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都会煮饺子吃。但是南方人对这样的行为却非常的不理解,因为南方人在重要的节日都会吃年糕或者是汤圆。

在过年的时候长辈都是要给小辈压岁钱的,但是压岁钱的数额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北方人给的红包数量比较少,但是金额会比较大。可能有的家庭情况比较小的小孩在过完年之后能收到上万的红包,但是在南方特别是在广东地区,小孩子收到的红包虽然数量上会比较多,但是面额就会比较少,可能一个红包里面只有几块钱或者是几十块钱。

北方人在过年的时候喜欢吃饺子,是因为觉得饺子的形状很像是元宝,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能够多多赚钱。而南方人在过年的时候吃年糕也是寓意着年年高,因为年糕的谐音就是“年高”。不过南北过年习俗虽然会有一些差异,但是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吃很多好吃的东西,也会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守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尚恩教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hane-english.com.cn/view/48103.html

标签: 文化
分享给朋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