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什么用 哲学是研究什么的

夕夕相惜2022-10-20 13:03:371058

什么是哲学,学哲学有什么用?哲学有什么用处?哲学有什么用?哲学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导航

哲学的思想属性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翻翻哲学辞典或者大百科全书就行了,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这些号称研究哲学的人,或者说自认为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却不能这样做,因为那并不能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也令我们感到汗颜,虽然哲学这门学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至今尚未有定论。由于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即使是以此作为书名的大部头著作业已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此并不想(实际上也不可能)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本身当作一个问题,看一看会有什么答案。从问题本身看,“哲学是什么”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在西方语言中一说到“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其实就是一句话,例如英语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译作“哲学是什么”,也可以译作“什么是哲学”,不过通常并没有要突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而且这一差别不仅仅是翻译的方式问题,而且是表述的含义问题。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确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般。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说,对于一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学科是不应该产生这样的疑问的,而且哲学也可以有一般的规定,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从理论上讲的确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哲学是一门与众不同、十分独特的学问。不仅如此,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存在的时间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是否已成定型。我们之所以不会向其他科学提出这样的质疑,原因就在于它们早就定型了,无论它们的内容、方法甚至对象的范围等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门科学的定义通常是不变的。哲学就不同了。因为哲学与任何一门科学都不一样,我们简直无法将它看作是科学。尽管说哲学不是科学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对于以哲学为职业的人尤其如此,然而只要有一点儿哲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实在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2000多年来,哲学家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都争论不休,甚至在哲学的对象问题上也难有定论。虽然我们都希望哲学是科学,都认为哲学应该是科学,但是它的的确确并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因而即使从这个角度看,哲学也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为什么说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明显的原因是,哲学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就数学而论,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一门数学,其他各式各样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历史上只有一门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经主张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学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了,因为它起码与事实不相符合。无可否认,哲学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但是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它们的基本观点却是很难调和的。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某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不管科学的历史,只要把它积淀下来的成果拿过来使用就行了。哲学却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围绕着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显而易见,今天的人们在知识的占有上是古人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都要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使是研究哲学的人也极少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虽然他们所表述的知识内容早已过时了,故而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首先,上述区别给我们的启发是,哲学的一般规定与科学的一般规定是不同的,它具有更广泛的“宽容性”和“历史性”。关于哲学的规定应该体现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种领域和范围亦有其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亦不应该企图以一种哲学思想代替全部哲学,除非这种哲学思想确实可以含盖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倘若如此,它也就不是“一种”哲学了)。因为哲学的问题和对象根源于人类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之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类有理性而言他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理想,但是就人类的有限性而言他又不可能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虽然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但他又不可能不追求这一理想,哲学就产生于这个“悖论”之中。由于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暂时与永恒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命中注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尝试各种方式以图超越这一界限,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由此可见,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种”哲学之中,而只能存在于所有哲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不过代表着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学问题的所有解答方式。我们之所以坚持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作出区别,就是为了说明所谓哲学归根结底乃是哲学史这个道理。这也就是说,谁要想给哲学下一个定义,他就必须把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可能的哲学都考虑在内,我们不能按照给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规定哲学,因为一旦哲学有了这样的科学的定义,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了。我们并没有正面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在有些人看来,哲学虽然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时至今日仍然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哲学的幸运。因为它意味着哲学而且只有哲学是一门真正开放的、永远没有定型的学科,而这也许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即使我们永远也无法解决“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了解“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存在着差别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过虽然它们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这倒不是我们有意卖弄“辩证法”,事实就是如此。谁也不可能在没有哲学的时候凭空想象“什么是哲学”,只有当我们对哲学的实际状况感到不甚满意时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此说来,研究和学习哲学史,从来都不是与过时的历史打交道,其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想“思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由于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所以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然而,尽管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斯人已逝,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哲学史并不是站在哲学史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前人的思想就构成了我们现存在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说研究和学习哲学史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复活”了。这并不是说,哲学家的思想“死了”,是我们的“对话”使之“复活”了。其实,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原本就是“活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复活”并不是“复古”。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就哲学是哲学史,学习哲学就是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对话”而论,我们与哲学家们之间的思想对话并不是“单向性”的受动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类似现代解释学所说的“视界交融”。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以往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是本文原著之纯粹的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哲学究竟是什么呢?哲学就是一种关于人生如何聪明起来和如何智慧起来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形而上的,是无形的,但却是本质的。因为人生目的就是追求幸福,那么你就必须思考如何才能幸福。幸福不外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物质上的,一是精神上的。要获得物质上的幸福你必须勤劳,要获得精神的幸福你必须学会放松自我。一个懒惰的人能否获得幸福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勤劳对于每个人来说相对容易一些,而要放松自我却不那么容易。因为我们每个人总是面临困惑,这个困惑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我们总是对一些事情想不通,想不通不去想也是一个明智的做法,而努力想给它一个说法也是一种明智做法。这两种行动都是哲学的,只不过前一种是消极的作为,后一种是积极的作为。引发思考应是学习哲学的第一要义。如果学生学习了哲学而不会思考,那就是哲学教学的失败。人生活的意义何在?人从哪里来?人的生活又该向何处去?等等。这些就是哲学所要思考的生活世界的总体性问题。哲学思考这些问题的目的或者哲学的功能,就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不断追问,使人清醒意识到,人或人的生存才是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从而使人以此目的为标准“校正”自己的行为。哲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我们经常谈到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在教学中总能找到生活中的切入点,一段故事、一个细节、一个人物,信手拈来,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只是生活本身并非哲学,有智慧的思考生活才是哲学。国际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说:“我炒股成功,得益于操作时抛开所有的经济学原理。”这话看似轻视知识,实际是将知识化为智慧了,这是他成功的秘诀。因此可以说,哲学是生活内在的智慧。它既不神秘,也不等同于生活本身。明确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再来看看前面提到的问题。“哲学有什么用?”这个提问本身已经是对生活的思考了。也可以说,智慧已经发挥作用了。当然,提问者所提之“用”,乃生活之“实用”,并非哲学之用。后来,在蒋超先生的《哲学启示录》里,有过很好的表述:“哲学教给我们正确地做事,科学教给我们做正确的事”。颇为深刻。哲学能帮助我们怎样去生活,因为哲学是从生活中来的,它是一种教人如何生活的方法,记得罗斯福总统说过一句名言:最大的恐惧乃恐惧本身。是的,我们经常被莫名其妙的恐惧控制着,我们很少去想我们究竟害怕什么,这样就会食不甘味,寝食难安。所以整天做出一幅可怜兮兮的样子。这样的生活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当然是没有价值的,只能成为别人的累赘。当然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理喻的。其实生活就是就哲学,只是我们没把生活很有系统的规划起来。哲学就可以是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学懂了哲学有什么好处

一、什么事哲学?

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三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

人们在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渐渐形成了具体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另一类是关于人自身的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

世界观分为三种,即哲学、宗教世界观和经验世界观,宗教世界观以信仰为主,经验世界观以感性认识为主,而哲学以理性认识为主。人人都有世界观,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为她生病的孙子降福,并保佑老伴长命百岁。这位老太太也有世界观,但她的世界观是自发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它是一种朴素的世界观。这种非系统、缺乏论证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哲学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当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具备一定的实践条件,特别是人类的思维达到一定水平时,哲学家把自发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关于世界观的思想体系,才出现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不同。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方式是实证,哲学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从具体科学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知道物理学中有作用与反作用,化学中有化合和分解,生物学中有同化和异化,这是自然科学知识,从中引出对立统一规律,这才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用世界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转化为方法论。如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可分为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探索实现主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是哲学方法论;研究各门具体科学,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有关领域的方法是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某一具体科学,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是具体科学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处呢?

1. 哲学能够给人智慧。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本义为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中国古语说:“知(智)人则哲”,哲学就是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哲学的智慧表现为一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即让人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用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正所谓哲学“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2.哲学能够使人对生活充满希望。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中谈到:“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哲学的任务在于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智慧之学,哲学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反省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同样的遭际,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漫长而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笑看人生百态、静观世事无常,有的人却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是否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哲学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它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哲学的使命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往古今来的追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 哲学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 哲学能够提升人们的逻辑分析能力。用世界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转化为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 哲学能够使人思想深刻。哲学是“思考的思考”,即反思性思维活动。反思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由于反复思考,形成了关于对象的旧的思维、新的思维和更新的思维的一系列差异,此时就会反过来引起对思维本身的思考。哲学以批判性思维为己任,思考个人及社会的局限性,从而提升人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7.哲学能够使人品格坚毅。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人们考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人具有理想目标和为目标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8.哲学能够使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哲学的智慧是在人们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关于人的“生”的学问,是教人们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得有价值。只有哲学才能真正“看透”人生,教人明确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作为生活态度,哲学要确立的是终极原则,这种原则是人生行为的最终根据。有了这种原则,就确立了人生方向,也就确立了生活态度——宁静致远、睿智通达。

“哲学是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

哲学是研究什么的

哲学能够锻炼理论思维,包含真、善、美几方面内容,求真能培养科学精神,求善能提高道德水平,求美能造就艺术素养。

哲学可以提高人的总体文化素质,改善对待世界人生的总态度,因此不仅涵盖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更属于对人生的反思。

哲学用于作为精神产品和时代精华,应该能满足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即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产生最大的需要。

扩展资料

哲学的相关明细

哲学涉及的研究范畴相当于其它学科的总和,它给出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受者的世界观。

作为研究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哲学涉及到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研究对象、概念和内容,并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功能。

哲学和其他承述问题方法的差异在于有批判性、有条理以及以理性为基础,因此属于广义的科学,不涉及具体,从而确定其研究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1、学哲学可以养成清晰的思想

专业哲学家看问题,有他的一套体系答案,学哲学的人看了,他的答案和前提,就能得到一种新知识,还可以随着他一起推理辩证,久而久之,思想就变得清楚。

2、哲学教人养成怀疑的精神

常读哲学书籍,可以减少我们武断和盲从的习惯。如果我们学会怀疑,就会对很多问题提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轻易的就相信了外界或他人的思路诱导。

3、学哲学可以养成容忍的态度

哲学思想,因此就断定别派的学说或信仰都是错误的,对之加以完全的拒斥和抹杀,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这样,就没有培养起自己容忍和开放的态度,因此也就丧失了让自己更进一步的机会。世上的悲剧,有许多都是由于人们的无容忍态度造成的,比如宗教冲突、战争、以及狭隘的民族主义。

4,学哲学可以扩大人的眼界,放大人的格局

哲学的对象是宇宙的全体,人生的总和,从宇宙角度看,人不过是一粒尘埃,小到无可言表,不值一提。太阳系在宇宙中不过是一个点,更别说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了。认识到这些,我们的心胸就会跟着扩大,眼界和格局也会跟着提升和扩大。

5、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

人生许多事情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是未知的,而哲学需要追求的是确定性,是一种“绝对”,或者或是“万古常在”,或者说是“放诸四海而皆准”。总之,哲学的对象,是绝对的化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尚恩教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hane-english.com.cn/view/62049.html

标签: 哲学
分享给朋友:

“哲学考什么用 哲学是研究什么的” 的相关文章

华侨大学 哲学 怎么样 亲 你是华侨大学哲学系的吗?我今年厦大过线几分没接到复试,想调剂到那。容易吗?华大怎么样?

泉州华侨大学怎么样啊?(人文学院?东华大学哲学与华侨大学哲学哪个好,亲 你是华侨大学哲学系的吗?我今年厦大过线几分没接到复试,想调剂到那。容易吗?华大怎么样?华侨大学怎么样啊?各方面?华侨大学哲学研究生好考吗?华侨大学哲学压分吗?本文导航泉州华侨大学怎么样啊?(人文学院)东华大学哲学与华侨大学哲学哪...

首师大哲学系怎么样 首都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哪个好?想学哲学系

首都师范大学的哲学,法学专业,都在海淀校区吗?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外国哲学怎么样?问一下各位前辈,首都师范大学的中国哲学研究生问题,中国哪些大学的哲学系最好?录取分数线都是多少?首都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哪个好?想学哲学系,首都师范大学怎么样?本文导航首都师范大学的哲学,法学专业,都在海淀校区吗首都...

哲学怎么就业 哲学系毕业后就业方向

哲学专业就业,哲学系就业方向,哲学系毕业后就业方向。本文导航哲学专业就业哲学系就业方向哲学系毕业后就业方向哲学专业就业1.教师:教师是哲学专业毕业后最适合的工作,另外,高校内专门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的研究员也算这一类。2.公务员:我国公务员考试有专门要求哲学专业的,哲学专业在考公务员方面有一定优势。3....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意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_?简要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本文导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意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_?简要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

大学哲学教材是什么 北大哲学系复试考什么

适合大学生读的哲学书籍有些什么呢?大学里哲学专业用的是哪些经典教科书,我想学哲学 推荐几本书 最好是知名大学的教材,请问北大哲学系的本科生用的是哪些教材,哲学专业使用的教材,本科哲学专业教材有哪些。本文导航自学哲学哪个书最好自学哲学专业有哪些想看哲学的书什么书比较好北大哲学系复试考什么本科哲学专业的...

辩证法的核心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辩证法的核心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什么?总特征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都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什么?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指什么?本文导航唯物辩证法的体系是怎样的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七个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包括什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